一、万丈高楼平地起
――
依托考纲夯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复习时要做的事有很多,面对一大堆复习资料同学们可能不知该如何下手。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那就是基础。近两年高考考查能力的分值增大,但若没有牢固掌握主干知识,能力的提高也将成为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因此不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
“
万变不离其宗
”
,历史学科的基本框架、基本技能和技巧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重对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这也是考纲和高考的主要要求。
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等。对这部分知识,一要切实加强记忆,二要充分理解,三要进行联想。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
在多角度联想的基础上夯实知识,提升能力。
二、宏观在宇、微观在握
――
构建网络抓联系
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抓
“
点
”―
串
“
线
”―
铺
“
面
”―
织
“
网
”
,构建成
“
点、线、面、网
”
立体式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讲就是:
1.
抓
“
点
”
“
点
”
,就是历史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即坐标。一系列关联的
“
点
”
就可以串联为一条线。如复习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时可抓住四个点:(
1
)新航路开辟
――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
)殖民扩张
――
世界市场拓展;(
3
)第一次工业革命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
)第二次工业革命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
串
“
线
”
“
线
”
,就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构成的知识线索。如,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涉及的知识点有秦朝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元朝行省制度,明太祖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这些
“
点
”
构成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秦朝)
―
发展演变(汉至元)
―
强化(明清)的
“
线
”
。
3.
铺
“
面
”
“
面
”
,就是某一时期或阶段历史的全部内容构成的知识整体。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总结为:
一是巩固政权(重要措施,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二是恢复经济(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三是完成过渡(两项措施:三大改造和
“
一五
”
计划);四是民主法制建设
(1949
年《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五是外交建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亚非会议等);六是科教文化(文艺:
“
双百
”
方针。教育:开基创业,确立方针)。
通过上述总结,不仅可以迅速掌握主干知识,还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把握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4.
织
“
网
”
高考是对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在复习中不能仅限于复习某个知识点,而应该纵横联系,前后贯通,构建 “ 网状 ” 知识体系。织 “ 网 ” 就是把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 “ 织 ” 成完整的、立体的网,实现学科内的 “ 超级链接 ” 。下面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为例进行展示:
通过抓
“
点
”―
串
“
线
”―
铺
“
面
”―
织
“
网
”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有效掌握某一专题或阶段的整体内容,从而发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
“
撒得开、收得拢
”
。
三、视线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联系热点,渗透历史,创设新情境
②仔细审题。通过审题,明确三个方面:回答内容、限制条件、回答依据和方式。一般而言,材料解析题在设计问题时对回答依据都有明确的规定(根据答题依据可以确定答案的来源),大致情况有三种:
A.
根据(依据)材料……回答……(答案一般在材料中);
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由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组成);
C.
没有规定答案来源(先看问题与材料是否有关。若有关,首先根据材料回答;如不完整,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问题与材料无关,则据所学知识回答)。
在审题时要注意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