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有“学问”来形容一个有丰富知识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
“学”和“问”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的,也就是就,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卞迁最爱提问题,每学习一节新课都提出许多问题,整天围着老师有提不完的问题,老师对他“打破沙锅问(纹)到底”的钻研精神十分赞许,对他提出的问题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释。每重读一本书,卞迁都要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见解,和父母探讨。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问题提得越来越多,问题的层次也不断提高。实际上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提出问题不仅是求知的前提条件,也是科研、发明、革新、创造的开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便是工作取得较大成效的时候。例如,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因为有人提出了“猜想”问题;假如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陈景润等科学家就不可能研究这个问题,这一问题当然就不能得到解决。英国的瓦特由于思考“开水为什么能掀起壶美”这一问题,才终于利用其中的原理发明了蒸汽机。
德国现代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意味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提问不仅是学习的开端,所提问题还是知识水平、智能水平高低的标志。一个学识比较丰富的人,提出的问题比较深刻;而一个知识比较贫乏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肤浅,如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往往提出“月亮为什么悬在空中,而不落在地面上”的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强调“学贵善疑”,即学习中十分重要的是善于提出问题和提出水平较高的问题。任何一个有一定水平问题的提出,都是学习深入的结果,是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反复推敲的产物。
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一种学习方法称“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任何思维都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问题往往是思维的向导,具体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有效地培养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是:“妨碍青年人用诧异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当绝大多数物理学家,完全无所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爱因斯坦却尝试着对它不信任,提出了新问题,从而创立了相对论,在科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的前头。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师是十分欢迎的。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的畏难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美国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发问,教师也绝不会因此而不满。相反,如果哪个学生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或提出教师讲课的错误,那么教师会高看一眼;如果提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他会很高兴,会邀请学生下课后一道去讨论。这种不怕露浅的精神,正是科学态度之所在。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具有更大的权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老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要出现差错,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教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猖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卞迁有一个好的习惯动作,那就是一下课,他总是第一个请老师解答他在小本子上记的问题。他准备了几个小本子,分别记下各科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节省因价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则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这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另外,还必须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