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教学教研 >> 教学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整合”技巧(作者:史永霞)

发布时间:2006-08-01 来源:本站 撰稿人:管理员 阅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激励、唤醒、鼓舞”的目标,经过近一年的语文课改实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感受体验,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和关照,并积极鼓励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必须学会对教学资源进行巧妙有机的整合。

一、文本自身的“内”整合

所谓“文本自身的‘内’整合”,是指在阅读和教学课文时学会把每篇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感悟理解。过去在阅读教学中存在一种误区:极力追求阅读过程科学化,追求阅读结果客观性、确定性,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对付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这种做法背离了阅读教学的特点,也弱化了在语文学习中对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是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尤其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共同参与乃至共同创作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更新观念,运用整合理念,与学生共同感知、理解作品。

教改教材七年级《语文》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无论是美文、情文、理文,都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欣赏。美文美读,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定能读出语言里蕴藏的芬芳,读出作者的行文之意,读出自己独特的美的感受。情文怡情,教师鼓励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发掘文中的人性之美,引导学生向真、善、美靠近。理文晓理,新教材特别重视选取能体现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文,让学生明事晓理,对于这样的理文,更应从整体上理解。如童话《小溪流的歌》,小溪流唱着永不停息的歌,坚持前进,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关于这个主题,截取文中任何一段文字都难以体现。所以,对于文章的理解应着眼于整体。

二、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间的整合

选入课本的多为名家经典,这些文章既有特定的写作背景,也与作家的风格相关。要透彻地理解课文,这些背景资料是不能忽视的。对于这些背景资料的处理,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却囫囵吞枣、昏昏欲睡。其实,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不能越俎代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内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原点,向课外扩展、辐射。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有选择的课外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纵深发掘。例如,鲁迅的《风筝》,对于这样的名家名篇,仅局限于课本是难以理解主题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呐喊・自序》,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阅读散文集《野草》,理解写作背景及这一时期的创作风格,并把《风筝》与其雏形――《我的兄弟》进行比较阅读,如能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其“封建思想对儿童摧残”的主题了。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事先要严格筛选,要少而精,并与课文紧密联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开出一串书目,使课外阅读流于形式。

三、多学科之间的整合

课程综合化是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课程整合的理念,注重密切各类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新教科书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基本尺度和主题。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与其他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如,阅读《山中避雨》,应与音乐结合,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趣味,理解“乐以教和”的深意。阅读《勇气》,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叙述诺曼底战役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很简单,但若不与这段历史相结合,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幸福,更不会引起学生对人性的反思,对和平生活的珍惜。所以,课堂阅读教学中多学科之间整合,既是课文内容的要求,也是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一句话,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会运用整合技巧,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并逐步建构其知识体系。

下一条: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站群系统管理帮助

皖ICP备06011661号-1    皖公网安备34040302000301号   版权所有 淮南第四中学   电话:0554-2136088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金家岭路淮南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