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淮南四中第五轮三年发展规划(2021-2024)

发布时间:2022-12-09 来源:本站 撰稿人:管理员 阅读:

淮南第四中学发展规划

(2021--2024年)

基于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和新高考方案,为适应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着眼学校中长期未来发展,依据国家、省、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政策以及淮南市教体局提出的教育工作目标和要求,在总结前一轮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的基础上,针对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淮南第四中学发展规划(2021-2024)》。

第一部分学校现状分析与思考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淮南第四中学始建于1976年,原名淮南煤矿基建局第一中学,1986年学校更名为淮南矿务局第二中学,1998年变更为淮南矿业集团第二中学,200411月学校划归淮南市教育局直属,校名确定为安徽省淮南第四中学,2008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80人。教职工240人,其中专任教师224人。在职教师中高级教师91人,中级教师102人;具有本科学历的206人,研究生学历25人;特级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所占教师比例达33%

二、学校现状的思考(挑战与机遇)

(一)学校发展的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高考综合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已拉开大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对学校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办学模式、改变管理机制带来了挑战。学校还面临内涵发展、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更大压力。在这样的新的教育格局中,如何确立自己地位、如何保证自身的竞争力是现实的挑战。

2、人力因素

目前,我校教职工队伍结构不合理而且处于超编状态,未来三年将有35名教师退休,新高考模式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资源紧张。学校领导班子对变革的趋势把握和应对策略尚需进一步谋划,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对新的教学内容手段模式的学习,对新的教学技术工具的使用,对教育大背景大环境的认识等存在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与学校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3、制度因素

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能够取得成功都要绕不开学校管理的实际运转,都要靠某种“管理机制”来推动并完成。五育并举的有效实施难在管理上的深度融合。原来的学校管理,德育、教学、艺术、体育、劳动卫生分属不同部门,独立运作的多,融合协同的少。如何优化管理,整体思考推进五育并举的学校管理机制建设?这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另外,随着形势发展,如何完善学校既有的教育评价方式并建立适应育人方式改革的评价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及全面、客观、科学反映教职工的工作状态、效果和实绩的考核系统是我校面临的挑战。

4、资源因素

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小、建筑面积不足,可规划开发潜力空间较少,学校教育教学功能区配备方面、信息化资源供给方面仍存在短板,供需矛盾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在建设先进校园文化方面,对文化的潜质开发和细节塑造尚需进一步投入。

(二)学校发展的优势条件

1、时代契机

新时代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这为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实施,对改革育人方式,推动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强力保障。

2政策机遇

2021915《安徽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我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新高考方案实行3+1+2模式,为学生升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为学校积极探索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应对学生多元选择的挑战,为老师充分发挥才能,科学指导学生做出恰当的选择和人生规划带来了机遇。

3、发展基础

在淮南市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政策的指引下,经历前四轮发展规划的实施与改进提升,淮南四中的育人成效、育人特色得以彰显,社会认可度进一步提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围绕创建“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省级示范高中的学校发展总目标,构建“含和蕴素,笃行务实”的学校文化,传承“严、实、精、细”的管理传统,培养具有“君子风范,工匠品质”的时代新人,全面推进规划引领下的自主发展,尤其是具有校本特色的“成和教育”和“221工程,学校呈现和谐文明向上的发展态势:一是坚持规划引领,高度重视督导评估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年发展规划目标全面达成,办学质量整体提升;二是注重队伍建设,促进专业提升,名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取得成效,教师专业素养得到较大提升;三是重视教育科研,教学成果喜人,在课题、教学比赛、论文发表和获奖等方面成果显著;四是丰富育人方式,“三自教育”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立足校情坚持文化育人的同时拓展培养模式;五是基于生源特征和师资实际,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新高考模式下的艺术、体育生培养机制,艺术、体育科高考录取率一直保持全市领先,考取国家重点院校学生数不断突破。学校连续获得市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和终结性督导评估优秀单位,彰显了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活力。

4、“安徽省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创建带来的机遇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在市教体局的指导下,我校牵头成立“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团队化研究第三组”,加强团队校的合作与交流,协调各学校的力量,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推进新课程新教材研究。构建基于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淮南四中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围绕“致理求和、养性蕴和、悟道修和”三个子目标规划将整体课程设计为“和正课程、和真课程、和润课程、和美课程、和善课程、和融课程”六类;构建了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组合的“三层十类"课程体系;形成“基于‘成和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设计”的创建初步成果,被评选确定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学校”。

(三)学校发展的思考

学校将基于“人本”理念和“减负增效”导向,以巩固、优化、发展为核心词,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着眼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两个主题,突出课程、课堂、教师三个要素建设,致力于建设生态四中、活力四中、品牌四中、现代四中的四个工程,聚焦党建领航、德育铸魂、课程育人、团队赋能、品质提升和品牌亮化六项任务,实施成和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每一位师生搭建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平台,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个性化充分发展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办学“优势与特色”,塑造自己的独特气质。

 

第二部分创建“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示范高中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探索核心素养有效培养途径,推动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再更新,综合改革再深入,培养质量再提升,学校特色再彰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办学理念

(一)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培养特长

(二)办学理念的阐述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紧紧把握我校学生的特点,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营造诚信、自律、和谐、互助的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尊重学生、观察个性;创造环境、培养个性;因势利导、发展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智能开发与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的健康人、知书达理的文明人、开拓进取的现代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中国人。

三、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学校发展总目标:

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省级示范高中

提出理由:实现“市内一流,省内知名”省级示范高中在育人观念、培养体系、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质量评价上的目标要求,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聚焦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必须明确特色办学之路,形成育人机制先进、德育效果鲜明,课程体系完善、育人成效显著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形象;必须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教育现代化思维,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营造学校创新文化,落实信息技术2.0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基本定位:

1、四个提升:

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生态四中;升级培养计划,建设活力四中;培育优势项目,建设品牌四中;提升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四中。

2、六个争创:

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以提升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为目标,创一流党建品牌;以“严、实、精、细”的管理文化为特征,以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创一流的学校管理;以师德师能建设为抓手,以名师队伍建设为目标,创一流教师队伍;以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为途径,以成就和谐发展之人为目标,创一流德育模式;以“三全育人、五育融合”的思想为指导,以发挥课程育人价值为目标,创一流的教育质量;以学校文化为灵魂,以提升文明校园品质为目标,创一流育人环境。

(二)学校育人目标: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养德赋能,内外兼修,促进和谐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君子风范和工匠品质的新时代青年。

(三)学校三年发展目标:构建三个体系,落实六大任务

三个体系:

1、以“高考综合改革转型”为工作中心,根据新高考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要求,初步形成立体化、多维度、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架构,五育融合,丰富育人内容,提升教育质量

2、以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为方向,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和和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学校特色发展。

    3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和完善协调运行机制,改善优化内部治理,构建统一领导、民主高效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现代化水平

六大任务:

1、党建领航

1)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指示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在思想上植入、在行动上落地、在结果上评定运用。

2)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学校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

3)着力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课程育人

1)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可选择的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根据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以及教育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学校课程建设的最关键就在于课程的体系设计和实施,充分体现课程在教育教学核心战略领域的价值。课程建设坚持“三个突出”原则:一是突出价值引领。充分反映“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和合融通”的课程文化的追求,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契合,以“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为课程目标。二是突出体系构建。明晰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在推进过程中的内在的联系、逻辑关系,构建基于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体系。三是突出课程整合。五育并举,构建“和合融通”课程文化,注重选修课程的学科整合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2)遵循“重质量、有特色、成系列”的原则,构建基于“成和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围绕“循理--求和、养性蕴和、悟道修和”三个子目标规划设计三个系列的“六和”校本课程:以培养“文化基础”素养为核心的“求和”系列课程,包括“和正课程”和“和真课程”两个模块;以培养“自主发展”素养为核心的“蕴和”系列课程,包括“和美课程”和“和润课程”两个模块;以培养“社会参与”素养为核心的“修和”系列课程,包括“和善课程”和“和融课程”两个模块。

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基于“三新”改革的学校教学组织系统架构的研究》,形成初步适应变革的教学组织系统;制定《淮南四中选课走班教学指导意见》,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引领一部分学生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探索,同时探索新高考背景下走班模式带来的管理难题;课堂教学大力推进层次化教学、整体化教学、主题化教学、问题化教学和情境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研究新学考,进一步提升学考一次通过率;研究新高考,重视学生多元培养,打通学生多途径 升学之路。

3、德育铸魂

1)秉承“爱与尊重”的价值观,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架构,努力践行“和善和美”的德育观,规范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开发和完善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进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新局面。

2)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完善学校德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一是立足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与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三是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抓好晨会(升旗)课程、常态和主题班会课程、纪念活动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全法制课程、健康课程、节日课程、家长会课程、仪式课程、军训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把握时间节点,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常态化、系统化。多维度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创新思维,主动探索和自主发展的精神的理念和模式,帮助学生实现多元发展,多维度的促成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向未来综合树人。

3)丰富学校育人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以“五项管理”促健康成长。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聚焦“五个强化”:强化学生作业的源头管理,形成学校布置作业的规范要求;强化学生睡眠的综合管理,保障午间休息,适当推迟上学时间,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强化学生手机进校园管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强化课外读物进校园的程序管理,不断提升学校图书室服务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管理,上好体育课,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二是以艺术教育塑和美之人。以增强审美素养为导向,引领学校艺术课教学、艺术活动、艺术社团、艺术展演积极拓展体育、美育课程资源,艺术活动的创新以及持续开展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欣赏美、注重体验美、指导创造美等举措,塑造和美之人。三是以劳动教育融合育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真实劳动,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化、校本化、生活化、社会化运作;通过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进一步了解职业,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定向做好准备。

4)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助力学生自主发展。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社区、家庭共同参与的发展指导模式,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开设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干预,试行“双导师制”,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身心、 规划人生。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5)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支师德高、业务精、观念新的创新型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强化班主任团队的建设,形成一支优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师队伍。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开发校本培训课程,以案例探究、班会组织和心理辅导为抓手,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丰富班级教育智慧,提升班级管理效度。组建德育课题研究实践小组,围绕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积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将经验成果推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积极探索学校主导、家长积极参与的教育协作体制。

4团队赋能

1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弘扬“至真至爱至严至诚”的教风,在教职员工中开展“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进一步提升教师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能力;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引领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2)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竞争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领导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干部竞聘制度,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和聘用。重视对干部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干部个人及职能部门的考核,着重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3)以发展人、成就人为价值原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团队化教师培养模式为特色,推进名师梯队的培养;以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目标为导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视教研团队建设,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管理和考评制度。以团队化、项目化为组织结构和形态落实组组有课题,不断提升课题研究质量,初步形成基于“三新”变革的教研支持系统。

4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成长。坚持信息化助推学校现代化的策略,依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和淮南市教体局的要求,研制、实施《淮南四中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4)》和《淮南四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整校推进、全员参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发展促进每一项资源供给,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创新理念和能力。充分利用专业网站、技术平台的服务,借力大数据分析和智慧课堂,积极探索技术赋能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增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分析考试数据,客观评估教学现状,提出指导意见,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此推进学校提升。

5、品质提升

1)推进文化育人。围绕核心文化和育人目标,加强核心文化培育、落地实践,拓展文化育人的实施路径和育人机制,突出“含和蕴素、笃行务实”的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淮南四中的核心竞争力;形成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校园环境、学校课程、育人模式等。

2)创建文明校园。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巩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建设人文化、和谐共生的育人环境。提高全校师生政治站位,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道德引领和文化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文明程度。进一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争创省级“文明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等品牌,提升“廉洁文化示范点”“绿色学校”“平安校园”的品质。“和”文化完善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打造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环境

3)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学校科学管理组织架构,探索“扁平式管理”与“项目式管理”相结合的学校基础管理制度体系结构,加强对社会化服务外包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实现学校综合管理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积极推进“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入挖掘“严实精细”的管理文化内涵,创设始终有利于教师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情境,促进每一项资源供给,激发每个人的内在动力。

4)改善办学条件。三年内拟完成以下项目:一是新综合楼的装饰装备和使用;二是校园主干道和楼前广场的路面改造;三是建设功能教室、校本课程专用教室,逐步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升级校园视频监控系统,改造实验室,促进资源共享;四是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6、品牌亮化

1)拓展育人模式和育人途径

①探索新时代面向人人的普通高中教育新形态。在前期与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合作育人的基础上,坚持以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基础,以特色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扩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对接,开展“教授进课堂”活动,共同建设淮南第四中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继续根据淮南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柔性引才”政策,与引进艺术类高校专家团队,打造淮南高中艺术教育优质生源基地。

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强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以研究性学习、校园节日、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术设计、志愿者服务活动为载体,基本形成从目标、内容、实施框架到评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多元培养成就多彩学生。

2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新机制 

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方向和根本课题。”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了我国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略,也是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课堂、课题和评价这条途径,把握“课堂”这个核心,充分发挥“课程”“课题”“评价“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在各类课程目标中设置具有该类课程特点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推进“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

3)做强艺体教育品牌。《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基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和全面育人战略,学校在立足提高学业水平质量和高考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优艺体教育品牌,前瞻性地根据高校艺体招生政策调整及时采取有效培养策略,提高艺术自主招生文化课成绩比例,引导并帮助学生平衡文化课与专业课学习时间和精力,确保艺体学科每年高考本科升学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学校特色发展更富内涵和活力。

4)成和教育成就和谐发展之人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任何活动都是为了培养人,都是教育。新的三年,学校将坚持“成和教育”的育人追求,致力师生的和谐成长,围绕个人身心协调自如、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相处、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四个方面素养开发课程、开辟途径、开展活动、开放办学。

 

 

 

 

 


 

四、发展举措、成功标志及责任划分

发展领域

发展目标

发展举措

成功标志

责任

部门

A01

党建领航

B01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教。

C01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可防可控,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

党委

办公室

C02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市委以及市教体局实施细则。

C03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委有关决策部署。

B02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优化党组设置、创新活动方式,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学校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

C04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及省委、市委实施意见,贯彻民主集中制。

建立健全学校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创建和谐团结、有战斗力的领导团队,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任制。

党委

办公室

C05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

规范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优化党支部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党建水平,进一步突出党领导核心作用。

B03着力铸魂育人,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抓好学生德育工作,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C06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建领航工作不断创新,树立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

党委

办公室

工会

C07把工青妇等群团工作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学校党委每年听取或研究工青妇等群团工作事项。

C08建立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并按期换届、按要求配备主要负责人、落实群团工作保障。

C09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体系包括以培养自主发展素养为核心的“蕴和”系列德育课程和以培养社会参与素养为核心的“修和”系列德育课程。

通过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两个系列四个模块(和美课程、和润课程、和善课程、和融课程)德育课程建设

政教处

C10创新党建引领团建发展模式,加强和提升团校建设。

强化构筑党建引领团建模式,开办团校,依托“我来讲党课”活动上好学生“入团第一课”,常态化加强团员教育、动态化跟踪团员发展。

团委

C11做好“两红两优”推荐、表彰和宣传,发挥“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共青团干部”在青年学生中的榜样作用和“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在党的建设、德育工作中的助手和促进作用。

校内评选机制化、民主化、规范化,积极争创市级“两红两优”。

A02

课程育人

B04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可选择的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C 12      聚焦“团队化研究”,推进“三新”研究,帮助教师从容面对新高考。

 

1.继续推进“团队化研究”,开展各项活动;

2.教师熟悉理解新课程、新高考具体内容,在课堂上落实新理念。

教研室

C13聚焦教科研,以课题为抓手,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扎实推进。

C14扎实推进新高考模式下的校本研修工作。

校本培训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C15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新课程理论学习,注重对相关文件方案政策研读,厘清新课程改革目标和意义,深化对新课程工作的认识。

举办讲座和报告会,交流会;印发新课程相关文件;组织学习所有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教务处

C16突出问题导向,成立工作机构和研究团队,细化工作职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群。

制定《淮南四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并稳步实施。

C17通过专家引领,团队研修,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多层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立足校情,制定适应新课程的课程计划和课时计划,开足开齐课程。

制定并实施《淮南四中2021——2024课程计划》和《淮南四中2021——2024课时计划》。

C18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召开教师培训会议,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历史意义,明确教师的责任和任务;召开学生培训会议,使学生了解新高考的内容;召开家长培训会议,了解新高考改革及学校对选课走班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并确定选科的组合。

印发有关新高考的文件资料,认真落实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做到“培训对象全覆盖”、“培训内容全覆盖”。

B05遵循“重质量、有特色、成系列”的原则,构建基于“成和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体系。

C19大力推进以校本课程为主题教研工作,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为研究团队购买校本课程开发相关书籍,学习研讨专题理论,提升教师水平

教研室

C20构建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相互补充的“三层十类"课程体系。

基于‘成和教育’理念下的学校课程设计”的逐步完善并稳步实施。

教务处

B06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C21开展新高考新课程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1..以备课组为单位,备课组长负责,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为教育导向的研讨

2.高考研究小组研讨每年高考试卷,引导备考方向,命制模拟题

3.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上多做研究,发表论文

4.开展“三新”研修课活动

教研室

C22加强对高考的研究,精准备考

C23聚焦质量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制定适应新考背景下的教学实施、选科走班、课程管理、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方案,推动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

制定出台并实施基于新高考要求的《淮南四中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方案》《淮南四中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淮南四中选课走班指导意见》《淮南四中选修课程开设实施意见》《淮南四中课程管理实施方案》《淮南四中学分认定实施方案》《淮南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

教务处

A03

德育铸魂

B07秉承“爱与尊重”的价值观,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架构,努力践行“和善和美”的德育观,规范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逐步开发和完善了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核心素养教育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体系,推进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和协同育人新局面。

C24挖潜校内力量并借助校外资源编写主题班会课程、安全法制课程、家长会课程、军训课程、爱国主义课程、健康课程等。

通过三年时间开发一系列校本德育课程。

政教处

C25创新优化共青团组织发展机制,协同配合学校德育工作。

1.选举共青团淮南第四中学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出共青团淮南第四中学第三届委员会书记、委员;

2.成立志愿者服务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

3.建设特色鲜明的团校,坚持政治立校、培训建校、公益荣校的原则,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

团委

B08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C26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过程,修订并完善学生各项评先评优标准,探索多维评价,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动,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平台。

评先评优标准更加科学、规范,起到引领学生多元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作用。

政教处

C27构建晨会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纪念活动课程、节日课程、仪式课程、社团活动课程等课程体系。

常态化、可呈现的视角进行展现。

团委

B09丰富学校育人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28在校内外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劳动,并组织力量编写校本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创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

政教处

C29丰富社团组织,加强社团管理,提升社团育人成效

传统文化社团、艺术社团以文化艺术促美育,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团委

C30办好校运动会,促进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

安全有序办好校运动会。

教务处

B10提升生涯规划能力,助力学生自主发展。

C31整合德育工作队伍,学校中层和级部德育力量实行扁平式和项目式管理相结合,日常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相结合,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帮助学生进行生涯规划。

建成立体德育体系,德育工作领导有力,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

政教处

C32配合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联系社区和厂矿企业提供生涯指导实践基地。

合作共建生涯规划指导实训基地。

团委

C33依托社团组织,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资源,辐射带动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奠定从事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生涯规划基础。

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学生自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多样化、团队化,剪纸、书画、篆刻形成特色。

C34举办生涯规划相关培训,开设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课程进课表,出台学生选科操作细则。

教务处

B1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C35利用一切资源加强德育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培训,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课程提高家长素质,构建立体德育体系。

建成一支高素质班主任队伍,继续增加市级优秀班主任比例,建立一支校本德育课程研发团队。

政教处

C36发挥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团员在德育队伍建设中的助手作用,形成“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发挥好“两优”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会管理机制完善,运行有效,各部委的团员占比100%,优秀团员及干部要占一定比例。

团委

A04

团队赋能

B12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教育和行为规范管理,引领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C37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教师敬业修德、奉献社会。

党建不断引领学校事业发展,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不断增强。

党委

工会

 

C38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放在首位。

以备课组业务学习为阵地,开展师德师风相关理论知识、案例等学习研讨。

教研室

C39树立师德师风优秀榜样,在校内橱窗宣传。

开展评优表彰活动,大力宣传身边的师德榜样。

C40扎实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师德主题教育相关活动。

B13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竞争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领导力和执行力。

C41制定干部竞聘制度和轮岗管理制度,完善干部队伍结构。

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干部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党委

办公室

C42制定干部培训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

B14初步形成基于“三新”变革的教研支持系统。

C43加大教科研制度建设。

细化并完善教科研各项制度与管理办法。

教研室

C44打造教科研研究队伍。

分条条块块,建设好三支教研队伍:教研组长队伍,备课组队伍,高考研讨小组队伍,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C45名师梯队打造。

继续推进“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

B15信息技术赋能教师成长。

C46信息技术2.0的实施与落地。

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2.0的理论学习。

教研室

C47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新技术。

推出信息技术2.0下的观摩课。

C48进一步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实现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信息

中心

A05

品质提升

B16推进文化育人。

C49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打造书香校园。充分发挥“含和蕴素、笃行务实”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党委

C5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组织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

C51打造“含和蕴素、笃行务实”的校园文化。

C52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校歌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班级名片设计、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等。

办学品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成为淮南四中核心竟争力。

政教处

C5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创新艺术活动形式;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团委

B17创建文明校园。

C54积极争创省级“文明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等品牌。

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

政教处

C55以“成和”文化完善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打造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环境。

建设与“成和”文化相适应的物质载体。

总务处

C56在上级创建平安校园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工作,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到位。

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完善各类考核评价机制,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到位。

保卫科

B18提升治理能力。

C57探索“扁平式管理”与“项目式管理”相结合的学校基础管理制度。

制度化、流程化、信息化的学校综合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校长室

办公室

总务处

C58加强对社会化服务外包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C59不断完善学校相关制度,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B19改善办学条件。

C60加快学校硬件设施设备改造力度、加大硬件资金投入。建设与新高考相适应的硬件配套设施,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新综合楼建成并投入使用;

2.多功能报告厅建成并投入使用;

3.新建成26个教室并投入使用;

4.新建学生自行车棚1个并投入使用;

5.校园主干道和楼前广场路面提升改造完成;

6.改造实验室3个;

7.教师办公条件改善。

总务处

B20深化教工之家建设。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新课程、新高考教学的需要,建成标准化的职工书屋。

C61以市教育工会开展的标准化的职工书屋建设为契机,学校也投入一些经费,共同建设。

建成标准化的职工书屋。

工会

C62增加1-2台跑步机;舞蹈房使用常态化。聘请有关的专业教师定期指导教职工训练。

A06

品牌亮化

B21拓展育人模式和育人途径

C6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打造“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初步形成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双重需要,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的需求,体现淮南四中特色的育人模式和育人途径。

校长室

C64打造淮南高中艺术教育优质生源基地。

C65开展研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形成相对稳定的育人模式。

政教处

C66开设拓展课程、特色课程的课程内容,丰富育人载体。

拓展课程、特色课程进课堂。

教务处

B22探索“五育融合”育人新机制

C67在综合实践等课程中实现“五育”融合。

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充足。

政教处

C68扎实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持续开展。

教研室

C69丰富课程设置,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实施课程育人。

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开设方案。

教务处

B23做强艺体教育品牌。

C70探索艺术专业课培训新举措。

适应新高考背景下的艺术生教学管理模式日臻完善。

教务处

C71进一步总结艺术生文化课教学管理工作,构建新高考背景下艺术生文化课教学新模式。

艺术生录取人数、录取率保持全市领先。

B24成和教育成就和谐发展之人

C72突出“含和蕴素、笃行务实”的校园文化,加强核心文化培育、落地实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1、教风和正、学风和实、校风和融,学校和谐发展;

2、积累可用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和理论成果。

校长室

各部门

级部

C73构建“成和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C74通过课程、课堂、活动、课题和评价这些载体,推进“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C75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C76成和教育思想贯穿学校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

师生、生生关系融洽。

政教处

C77全面贯彻育人目标,以成和教育为核心,以“含和蕴素笃行务实”校训为指导,开发晨会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开发社团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做到课程育人。

逐年形成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校本课程。

团委

说明:

1、各部室根据以上三年总发展规划,按年度分解至三个年度,并制定年度具体发展目标、发展举措和任务;

2、各部室要将年度分解任务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实、做细,按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发展工作,逐步实现发展目标。


、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本着职权清晰、责任明确、组织高效的原则,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各部门目标明确,权责统一、责任到人。各处室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具体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本处室学年度规划进程表及发展工作计划,把工作计划分解到各教研组、备课组,每学年对实施的成效进行自评。

2、制度保障:推进学校现代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校制度学习落实机制,保证行政干部充分理解教育的理念、内涵,切实把握规划精髓,并在全校教师中进行广泛宣讲,使教师理解实施规划的战略意义,并积极参与到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

3、专家指导:在规划实施中邀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和督学对学校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价,推动学校规划各项工作有序进展。

4经费保障:积极争取淮南市教体局在政策、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合理安排年度预算,以学校发展规划为依托,突出重点,保障教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础建设等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上一条:


联系我们 | 后台管理 | 站群系统管理帮助

皖ICP备06011661号-1    皖公网安备34040302000301号   版权所有 淮南第四中学   电话:0554-2136088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金家岭路淮南第四中学